落差,向来是最能牵动观者注意力的东西。
倘若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内向怯懦的聋哑少年,观众们此刻也不会悲痛愤恨成这样。
正因为他先天弱势却始终不屈,宛若荒郊野岭中的一颗杂草般脆弱又坚韧,他反抗了那么久,斗争了那么久,现在却还是被迫在大人的淫威下低头认错,才让数以万计的观众由内而外感受到了强烈的压抑与窒息。
就像扁平化的音乐无法令人感受到乐感强弱一样,一个人物越是起伏、波动,才越显得真实鲜活。
这个叫做“琴”的少年,勇敢而强大,又无知且弱小。
悲剧总将最美好、最有希望与活力的事物捧到顶端,再狠狠向下摔碎。
转头看向台下,浸着眼泪努力露出笑容的琴,正是碎裂的代名词。
他们这群人天生就是轻脆单薄的瓷器,偏偏这里有个少年非要把泥水灌进喉舌,让它们沉甸甸地坠进胃里,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坚硬的泥偶。
可易碎品就是易碎品。
有人“啪”地打碎了他,他遍体鳞伤地倒下去,又哆嗦着爬起来,尽全力向更脆弱的瓷娃娃们露出笑容。
碎了,又怎么样?
就算碎成一片片的,他也要继续用泥水把瓷片粘起来,重新粘成一个坑坑洼洼的、人的模样。
琴安静乖巧地继续站在法庭上,用轻微颤抖着的双手回答法官的每一个问题。
詹长清的翻译越发恶意,充满了误导。
小小的斗士顽强地立于角斗场中,却不知道这方场地只是巨人手中把玩着的玻璃器皿。
听得懂他的人,无法伸手援助;装作听不懂他的人,继续耀武扬威。
琴那侧的窄屏幕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