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文字馆>奇幻玄幻>江海潮 > 第一百章 三顾言骏(1)
    应声从陈老师家回来,满脑子想着师母的弟弟,产生了尽快见到马言骏的强烈愿望,他仿佛觉得白龙港村能否研发出中央空调新产品,能否顺利与国营二二〇厂合作,与这位专家密切相关。

    他急不可耐的去找老赵,而老赵脑海中想着从德国进口的组合式中央空调机组。这次参观市合成纤维厂进口空调,收获颇丰,给老赵增强了成功研发空调机的信心。但是,村里现在都没有空调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连设计制图的人都没有,怎么研发?他忽然想起了总厂驻机械分厂的技术员董纪术,人家毕竟是搞机械设计的,和他探讨探讨也许会有益处。老赵兴冲冲的去找纪术,机械分厂厂长告诉他,纪术请了几天事假,他有些扫兴。

    应声急着去找老赵,想把空调专家马言骏的情况告诉他。在村部未见老赵的身影,自途说刚刚他还在的,不知去了哪儿。柏青刚进门,知道应声正在找老赵,便告诉他说,赵老去了分厂。正说着,老赵回来了,四个支委碰到了一块儿。

    老赵说:“参观合成纤维厂收获很大,也增强了研发的信心,但是问题是没有研发的人才。内行看门道,外行只能看热闹唻。人家德国的东西再简单,你不懂行也看不明白。如果是空调方面的内行,看了人家的东西,就能在脑子里和自己想的东西发酵,也许能形成研发思路。参观回来后,我与二二〇厂的专家通了电话,觉得人家的建议很有价值,要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哪怕一两个也行啊。”

    “我正想说这件事呢,送应梅到农专报到,在老师家闲聊,说起了陈老师内弟的事儿。师母的弟弟叫马言骏,在天津工作,是空调方面的专家,我想会会这位老乡,也许能得到启发和帮助。”应声说。

    “那就把这位马言骏调到村里来呗。”自途不加思索的说。

    “对啊,我赞同,没有人才不行。”柏青附和的说。

    “唉,哪有这么简单的事,还是先拜访请教吧。”老赵说。

    大家都赞成老赵的意见,应声和老赵准备去天津。乡书记广志虽然是应声的哥哥,但是他公事公办,还是打电话向广志请了出差的假。

    应声和老赵从柳桥长途汽车站踏上汽车直奔海通轮船码头。汽车从海潮县地界越过运河桥,进入了海通郊区的秀山乡,文革时称东方红公社。从运河桥到小石桥也就两三公里长的路段上,集中了二十多家乡办村办组办企业。当然也有是文革前创办的,比如曾经关押陈麟老师夫妇的淀粉酒厂和关押他们的女儿的运输站等,但绝大多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办的。日化、纺织、服装、橡胶、玻璃钢、金属制品等厂都形成了规模。更让人眼热的是,沿途还有十几个在建项目。

    让应声不能理解的是,运河桥的北侧冷冷清清,从柳桥至运河桥四十多里路,就没有见到工厂。而运河桥的南侧,工厂鳞次栉比,一片繁荣景象。看来,相同的政策,不同的理解,其执行结果大相径庭啊。

    应声和老赵下了汽车,来到海通轮船码头。离开船的时间还早,应声拉着老赵去参观南天大饭店工地。哇噻,十七层,是海通最高的大楼。虽然楼高,但应声一点都不动心。他想,在白龙港村就是有钱盖三十层的大楼,离城远没人住也没有什么价值,人家盖高楼是有区位优势,没有可比性。

    应声关心的是造价那么高,钱从哪里来?难道乡村有这么多钱吗?这是不可能的。应声问得工地上的人都嫌烦了,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难怪,人家是搞建筑的承包方,哪里知道发包方的资金来源。应声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他们来到大楼筹建处,看样子那些人都是乡村派来的干部。应声礼貌的去打听资金来源,人家说是“农民截肢的”。应声一愣,那人知道应声听不懂海通话,便指指桌上当天的海通日报,意思叫他自己看。“发展经济新事多,农民集资盖大楼”醒目的标题跳进应声眼帘。他一口气把报道读完,显得异常兴奋,也许是对他有什么启迪?

    应声和老赵乘船来到上海,搭上了去天津的火车。一下火车,依着地址指示,马不停蹄的找到马言骏的家,可是家里没有人。应声想,也许出去晨练,也许买菜什么的。就在楼道蹲守,总得回家的嘛。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字条,反复核对门牌号码,确认无误,就安心等候。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亦不见人影。应声想不能把老赵饿坏了,自己也已饥肠辘辘,于是他买来了一包天津麻花。能吃上天津特产,也是此行的一个收获。他俩正在楼道里吃着麻花儿,只见从楼下走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她叫张凤。她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俩略显尴尬,赶紧收起麻花。

    张凤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开门一边问:“你们找谁呀?”

    “我们从海通来,是陈麟老师介绍来找马工的。”应声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