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董锵锵起床时,李雷还在床上呼呼大睡。他的嘴角挂着一抹浅笑,一丝口水若即若离地挂在嘴边,而他嘴角下的床单已经有一大片被洇湿的痕迹,比旁边床单的颜色深了许多。
早餐前,董锵锵继续雷打不动地读金融报纸,只要不出去工作,晨读就是他努力坚持的习惯之一,现在的他已能毫不费力地读完几乎六版的金融专栏,而一年前的他还需要翻字典才能解决字里行间的生词。
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威望迪的长篇累牍,看的出来德国人对这件事也很上心。通过不同的报道董锵锵得知:威望迪前任总裁上任后就一直在缩减公益类业务的份额,同时集中在电信、音乐及互联网业务发力,希望未来几年能通过电信和互联网的力量把威望迪影视、音乐及其他文化类出版物大卖全球。
这个初衷其实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甚至说相比德国人对互联网这个工具的后知后觉,法国人对互联网的发展和未来判断还是颇有先见之明的。
也许是因为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前总裁上任不久便开始用雷霆手段大刀阔斧杀伐果断地推进自己的业务改革。众所周知,想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一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方法就是走并购式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兼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和丰富自身的业务线,横纵双向拓展自有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换句时髦点儿的话说,就是深挖护城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可并购式发展的精髓是小步慢跑加稳步提升,急于求成通常会南辕北辙。话糙理不糙的说法就是: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在管理层急于求成带来的过度扩张下,威望迪的现金流如临大敌。当它的自有现金无法满足扩张的步伐时,外部融资就不可避免了。
世间所有的融资都有资金成本,如果融资成本低于收益,那融资是有利可图的,反之亦然。
虽然公司的战略方向是好的,但这个决定却是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前做出的。
当美国互联网公司相继破灭的泡沫随着温暖的洋流不远万里辗转漂到法国的金融市场时,威望迪已在互联网业务上投入了天量资金,但这些沉没成本并没转化为相应的收入和利润,反而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威望迪在2000年伊始曾经达到的150欧/股的高光时刻在两年后看正是第一波互联网科技公司发展的巅峰,此后盛极而衰,股价也一日千里的跌落。4月份的股价最高时还到过40多欧,此刻已不足19欧。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时也,命也,运也。
债台高筑的威望迪不得不考虑断臂求生,这才有了出售电视公司给默多克集团的动作。
考虑到威望迪的江湖地位,法国金融界也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跟它业务关联密切的几家大银行,不是一句殚精竭虑就能概括的。而为了防止投资者出于对银行的恐惧而做出挤兑的行为,法国银行监管机构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地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平息市场的不满和悲观情绪,威望迪第一时间做出了换帅的动作。
一般来说,这种临阵换帅的潜台词是为了告诉投资者们:上一任水平不行,这次我用一个水平更高的。大家不要慌,要有信心。